男人學會拒絕才可能做出自由的選擇

  無論如何,發現自我都是我們必經的一條道路,我在喜馬拉雅開設的節目《財富自由革命之路》就有一位聽眾,她在28歲時,找到真正的自己。

  她就是我所說的那種年輕人,那種過早放棄了自己選擇的人。她的小學是父母選的、中學是父母選的、大學是父母選的、科係是父母選的、第一份工作是父母找的。如果一直這樣乖下去,老公也會是父母找的。但面對這個乖乖女的形象,她總是隱約感覺有些不對。

  她的第一份工作在國營銀行,正式編制,朝九晚五,上班就是打卡上網買網拍,整天嫌主管沒水準。後來,聽到父親有份更好的工作要安排給自己的風聲,就認為十拿九穩,正好受不了主管,就自認為帥氣拉風地提出了辭職。

男人學會拒絕才可能做出自由的選擇2

  辭職後,她的父親大發雷霆,她才知道新工作也不一定是確定的。她原來的工作單位在深圳,家卻在海南。父母趁機希望她能回到身邊,便徹底幫她把工作和老公都安排好了。

  但這時她終於醒悟了,自己原先之所以辭職,就是為了不再受他人的擺佈。如果回家,那最初的辭職,又有什麼意義呢?

  為了這一次的自由選擇,她破天荒地生平第一次拒絕了父母的安排,而是堅決留在深圳自己找工作。而她父母則一直在等著看她撞牆碰壁的笑話,他們從來不相信自己的女兒能靠自己的努力找到工作。

  在面臨失業壓力的五個月後,她真的找到了工作,而且是一份令她十分滿意的工作。在這期間,她度過了自己的28歲生日。更神奇的是,她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篇文章,發表在微信公眾號平台簡書上,結果第二天就上了頭條,超過三萬的閱讀量,獲得超過一千個贊,收到許多公眾號授權邀請和私信留言!

男人學會拒絕才可能做出自由的選擇3

  一時間,她感覺自己就是傳說中的網紅大V!

  自由選擇讓她重新發現了自己。

  目前,她在深圳蝸居,租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每天騎車上下班,不再每天打三次電話回家。可是,在她看來,這感覺太爽了。這是一個處處閃耀著自由光輝的故事,她像絕大多數女孩一樣,從小被父母安排。但與很多人不一樣的是,她在28歲的年紀找到了自我。

  她選擇主宰自己的生活,留在自己喜歡的城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她在互聯網中找到了同屬自由人的同類,收穫了喜悅與幸福。她發自內心地感到,即便在深圳打拼不易,蝸居在分租套房中,騎車上下班,也比在父母安排下的錦衣玉食要好得多,這不就是自由的幸福真正的含義嗎?

  學會拒絕

  另一位聽眾,對於她來說,她真正成年於二的無理索求之時,這一年,她35歲。

  一六年五月,第一次拒絕了她父親十多年來,她的父親都會時不常地向她要錢,理由五花八門,無非是做生意要出差旅費、要發薪水、要買設備等等,而且每次都很急。她曾無條件地支持父親,因為她認為這是子女對父母的義務。只要父親需要錢,她都會馬上把錢給他,還曾向朋友借錢給他,然後自己慢慢還,也曾按照奶奶的要求把父親欠別人的錢親自送到別人家裡並代他賠禮道歉。幾乎所有的要求,她都照做了。

  隨著個人意識的成長,她逐漸意識到家人之間也是有界線的。首先,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這是人的根本屬性,然後才能承擔他的女兒這個角色。對於家人來說,父母都有退休金和醫療保險,在老家好好生活毫無問題,而她買房和還房貸也從未向父母要過一分錢。至於父親做生意,是他自己的選擇,結果需要他自己負責。

  她終於做出了自由的選擇,決定除非父親有特殊的生活困難需要幫助,她才會伸出援手,而他生意上的事,她不會支持了。之後父親向她要錢,在確定了父親仍然是為了生意向她伸手的時候,雖然有極大的心理負擔,任父親如何不滿和施加心理壓力,她都努力頂住了。

  她決定堅持原則,一直到今天。

  即便父親多次透過家庭輿論、親人勸說等方式影響她,母親也多次要求她妥協聽話,她都沒有像以前一樣乖乖就範。

  最終,她的內心也取得了充分的平和,漸漸接受了與父母關係出現隔閡的事實,並相信父母的這種心態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轉變。現在,她感覺自己更有內在的力量,更能掌控自己的人生,這就是成長的喜悅。她的經歷完美詮釋了自由選擇。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成年人,能夠真正領悟她與父母的界線,她自由選擇並承擔隔閡的那一刻起,便真正發現了自己的價值,發現了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意義。

  真正的快樂,不來自於周遭人們的認可,不來自於父母的認可,而來自於對自我人生的掌控,對自我成長的喜悅。一切快樂都來自於自身,這份快樂是最偉大、最高貴、最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