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丑妻男人會更長壽嗎?

  三國時候,有一古詩云:昔遊行道人,陌上見三叟,年各百餘歲,相與鋤禾,駐車問三叟,何以得長壽?大叟前致辭,室內姬粗醜;二叟前致辭,量腹接所受;三叟前致辭,暮臥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壽長久。

  一看“室內姬粗醜 ”

  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健身與長壽的說法,例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沾煙和酒,活到九十九“;“老婆長得醜,活到九十九”。我想,這一位百歲老人所說的“室內姬粗醜”並不是說他的妻子長得醜陋,而是要節制性生活。

  祖國醫學說“腎藏精”。當然,這“腎”是指“藏五臟六腑之精”。“來源於水穀,是維持生育繁殖最基本的物質“精的生成、儲藏與輸洩”的功能。中醫學說“腎”主“命門”,這命門之火,是人身“元陰、元陽”之氣所在。凡舉人體內臟功能和生長發育,以及生育繁殖,無不有賴“腎”水和“命門”之火來調節。命門之火與性機能有關者叫“相火” ,“相火”過旺或不足,都對人體有害,要“損人壽,生百病”。

  傳統觀念認為,性生活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老年人,若不終止性活動,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就會更大。按上述觀點老年人就不應當有性的要求,即使有性的衝動,也應當進行克制。產生這些說法的原因大致是:在封建社會歷代皇帝都是三宮六院、嬪妃成群,他們大多是驕奢淫逸、縱慾無度,因而歷史上皇帝長壽者屈指可數;加上,我國在解放前性病氾濫,凡兩性生活混亂,淫欲過度的,常會染疾而亡。順理推來,節欲健身的說法似乎也很有道理,因而在談到長壽之道時也就成了重要的經驗之談。所以,在我國有不少人提倡夫妻之間“中年異被“、“老年異床“之說。

  有學者做過這樣的研究,給猴子注射性激素,催發猴動情而頻繁交配。結果一周後這些猴子體重明顯下降,腦垂體一腎上腺皮質功能受到影響,免疫功能明顯降低,從而影響它們的壽命。可見縱慾過度所致“腎精匱乏”以至損傷健康是有科學依據的。

  當然,也應該指出,男女結合,乃是生理的本性,“孤男”“寡女”的禁慾生活,是不符合生理要求的。臨床心理學家對65名男子和40名女子所做的為期30年的研究表明,美滿的性生活可以使人更加樂觀和自信。

 二議“量腹接所受”

  這第二位老壽星所說的“量腹接所受”,亦即強調飲食與養生的關係。“民以食為天”,說明飲食是天大的要事。它給我們以營養,給人生命活動的能量,但也並非多多益善。

  首先,要講究適量進食,營養均衡,不要偏食。現在,有不少兒童不是被餵成了小“精靈”,便是吃成了“胖墩”。“精靈”時常“感冒”,“胖墩”則連體育課也上不了。

  國外有研究表明,少吃可以長壽。科學家們用老鼠做實驗,如果讓實驗鼠減少60%的熱量攝入,它們的壽命會比正常攝入熱量的老鼠超出50%。這說明適量飲食對健康有利,過量進食則有害而無益,所謂“飲食自備,胃腸乃傷”。“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被認為是爛腸之食”。現在知道,許多疾病都是吃出來的,比如心血管疾病、胰腺炎、糖尿病等等。雖然一些疾病與基因有關,但過量進食就成了發病的“幫兇”。因此,為達到養生的目的,適量進食是很重要的。

 三是“暮臥不覆首”

  這第三位百歲老人說的“暮臥不覆首”,乍看起來似乎是說夜間睡覺時不要把棉被蓋過頭。實際上是倡導呼吸新鮮空氣,要“吐故納新”。歷來注重“氧氣”,這“吐納”的學問,是“去病養生”的特殊手段。有研究表明,平時空氣中氧氣濃度為20%,二氧化碳濃度為0.04%,如果二氧化碳濃度達到2%,人就會出現無力、頭暈、頭痛、胸悶的每個症狀。呼吸新鮮空氣,課餘改善皮膚細胞的營養狀況。一天當中,皮膚新陳代謝最旺盛是在晚上,特別是在夜間10點左右到清晨2點之間。如果這時室內有良好的空氣,就會改善皮膚的血液微循環,為皮膚提供良好的營養;如果這是固守在香煙繚繞的“圍城”桌旁,怎麼不衰老?

  現在不是常聽到“有氧代謝運動”這一說法嗎?什麼是有氧代謝運動呢?我國著名“健康快車”“列車長”洪昭光教授如是說“有氧代謝運動是指那些以增強人體吸入、輸送氧氣,以及與使用氧氣能力為目的的耐久性運動”。具體的說,比如步行、跑步、游泳、騎自行車、跳健身舞、滑雪等等,通過這些運動,增加呼吸次數,以補充足夠的氧氣。而且有研究表明,人們通過運動,體內會分泌一種強大的激素——內啡肽,這種激素,是一種嗎啡類物質,具有陣痛和抗衰老的作用。它可以激活人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細胞和有害的微生物,又能調整內分泌、排除生理障礙,並可使人獲得愉悅的感受。

  有氧代謝運動會提高心跳頻率,增加心臟泵血和血液的回流量,增強心肌功能;增加呼吸頻率,提高肺活量,增強吸入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的作用,使紅細胞有充足的氧氣輸送到身體各個組織和器官;加強肌肉、肌纖維的體質和力量,使神經、肌肉、骨骼在活動時更加靈活與協調;有效祛除體內多餘脂肪並減少它的儲存,加強毅力,改善心態,使人精神飽滿。因此,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不但防病保健康,還能健美。

  可見三位長者的長壽之道對於今天的我們仍有可藉鑑的地方。